在当前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叠加、风险挑战增多的现实环境下,如何坚持传承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、弘扬“东莱精神”,推动“一村(格)一警”工作不断纵深突破、创新发展? 河南省鹿邑县公安局根据基层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不断实践,在科学论证、系统提炼基础上,探索出深化开展“一村(格)一警”工作的“”工作新路径,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。 据不完全统计,年鹿邑县公安局排查矛盾起,化解或移交起,化解中起,较年治安案件下降47%,刑事案件下降5.9%,盗抢骗案件下降10.4%,群众安全感从年的全省第90位上升至第37位,对公安机关执法满意度从年的第76位上升至第40位,实现了三连升。综合绩效考评成绩连续3年位居周口市第一。去年11月12日,周口市基层社会治理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场会在鹿邑召开。 “一条主线”明确社区警力主业 “一村(格)一警”机制推行之初,鹿邑县公安局招录了一批驻村辅警。但是在警力使用上,不少驻村辅警却“专”不下来,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大多数时间无人值守,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浮于表面,深不下去。 找到问题根源后,该局及时出台了新的工作规范,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上升为“一村(格)一警”的工作主线,并完善了社区民辅警考核办法,明确社区民辅警必须回归主业。 年10月以来,该局依托“一村(格)一警”机制建设,创新开展“百警驻百村”活动,在保持原有“一村(格)一警”警力不缩减的同时,再组织名优秀党员民辅警进驻先期筛选的个重点村(治安乱点村、组织软弱涣散村、贫困村)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,打造公安党建“示范田”、扫黑除恶“桥头堡”、“枫桥经验”鹿邑版。 该县赵村乡刘楼村是县委组织部确定的“两委”班子软弱涣散村。党员辅警王焕新驻村并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后,积极利用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针对村治安状况混乱、卫生环境差、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等问题,从规范党内生活和健全制度入手,认真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带领村干部积极开展生活环境综合治理,组建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巡逻,协调建设村级监控平台,村“两委”班子工作水平短时间内明显提高,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。年年底,刘楼村被县委政法委评为“治安模范村”。 “六项支撑”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鹿邑县公安局生铁冢派出所民辅警走访时,包里必须带上3件宝贝:尺子、起子和钳子。 “用什么来解决土地纠纷和宅基地纠纷?只有用尺子丈量出双方满意的结果。当发现群众家用电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生产工具有破损,立马用钳子和起子解决。”生铁冢派出所所长杨光峰说,该所短短一年时间便与群众建立了和谐警民关系,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供重要的“民意支撑”。 鹿邑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、政委李驰介绍,在“一村(格)一警”工作格局中,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这条主线牵引,带动做好“基础信息采集、实有单位管理、重点人员管控、指导巡逻防控、法治宣传教育、服务辖区群众”六项基础工作,从而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线索支撑、主体支撑、预警支撑、防范支撑、法律支撑、民意支撑“六项支撑”。 “矛盾纠纷呈现在外的是表象,其根子伏在社会机理之中,不能头疼医头、脚疼治脚。”李驰说,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并着重治未病,化解社会矛盾同样如此。他们注重把化解社会矛盾放在社会治理大局中,“六项支撑”立足于警务工作本职,寓管理于服务,构建了社会矛盾的全程监控和动态治理体系。 鸣鹿派出所副所长郭东澎告诉《法治日报》记者,辖区内迪厅酒后打架事件时有发生,通过警情梳理,由社区民警指导迪厅落实主体责任,治安状况得到彻底改善,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提供了“主体支撑”。 鹿邑县公安局创建了个涵盖所有家庭的“警民一家亲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