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五”的五年,是老子故里越来越美、生态越来越好的五年。 五年间,绿色社会风尚在鹿邑兴起。这里的蓝天越来越多,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优良天数连年攀升,城市乡村越来越宜居。 五年间,这里的水系越来越清,绿树红花相掩映,白云绿水共为邻成为常态,身边的福祉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。 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”拥有天蓝、地绿、水净的美好家园,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。五年来,鹿邑上下通过精治污、细服务、严监管,强力推进大气综合治理,精心呵护“蓝天白云”;持续筑建水污染防治“大坝”,悉心守护清水绿岸;严守土壤污染防治“红线”,守住了一方净土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 数据显示,年全县PM10年均浓度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浓度60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天;年PM10年均浓度84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浓度49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天;年PM10年均浓度93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浓度56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天;年PM10年均浓度86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浓度57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天。截至今年12月24日,全县空气质量PM10浓度年均值为7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了10.5%,全市排第1名;PM2.5浓度年均值为50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了10.7%,全市排第2名;优良天数天,同比上升了17.8%,全市排第3名,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,空气质量指标实现“两降一升”,持续位列全市第一方阵。 数据背后是鹿邑对空气污染的“零容忍”。不仅要擦亮蓝天,还要守护碧水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县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,达标率为%,地表水完成省、市定目标任务。年前10个月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,达标率为%,地表水达标率96.7%,同时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调查、黑臭水体摸底排查,建立了台账;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,达标率%,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。 与此同时,净土绿荫保卫战同样高效有序推进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县环保部门将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1家,列入县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,确保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;按照重点监管企业筛选原则,筛选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,并与其签订目标责任书,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,完成土壤自行监测,提供土壤、地下水检测方案及报告;全县五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亩,植树万株;全县林地保有量.5亩,林地平均生产率5.立方米/亩,活立木蓄积立方米,森林蓄积量立方米;合格林网控制率91%,沟河绿化率95.63%,县级以上公路绿化率90.26%,村庄绿化率32.16%,乡镇绿化率37.39%,县城绿化率41.63%,实现了林地面积、森林覆盖率、林木蓄积量、城乡绿化率“四增长”。 该县持续推进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实施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严格落实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失职追责”,实施“双追责、双处罚”,聚焦“三散”污染、尾气污染、畜牧污染、水域污染等重点领域,先后开展“六控三治”、“三散”治理、河湖“清四乱”等多项专项行动,铁腕执法治污,啃掉生态环保的“硬骨头”。县城管、住建、商务、市场监管等15个县直单位成立了环保办公室,26个乡镇成立了环保中队,明晰责权,明确任务,各乡镇之间“块与块”无缝衔接,各单位之间“条与条”相互配合,形成了条块结合、点线延伸、全面覆盖的环保执法网络。 生态文明,孕育政通人和;环境保护,创造美好生活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五年来,鹿邑县持续坚守一片蓝天,留住一泓碧水、一方净土,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这些都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注入绿色动力。一系列的举措让老子故里继续保持蓝天碧水“高颜值”,也让宜居鹿邑擦亮了城市生态“底色”,绘就出一幅靓丽多彩的环保新画卷。 供稿:李瑞才 监制/王利军审核/刘岳编辑/马少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1490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