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9日讯原本是要处理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,不成想机缘巧合,拯救了一位老人。最近,在聊城莘县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儿,一名漂泊了20年的老人在检察院、民政局、公安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跨越公里,终于与家人团聚。 事情要从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说起。今年四月份,莘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生态水系、湿地及水利设施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中发现,徒骇河郑庄大桥涵洞中堆放了大量树枝。由于木材属于可燃物,这些大量堆放的树枝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,一旦点燃会对桥梁产生危害,另外由于雨季马上来临,可能对行洪造成不良影响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干警就此进行了详细调查。结果发现,涵洞近十米长、十米宽、两米高的空间中树枝被成捆的码放,堆砌的井井有条,系有人刻意而为。 针对上述问题,莘县人民检察院向河道管理部门莘县水利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,建议其依法履行法定职责,对徒骇河郑庄大桥涵洞内乱堆问题进行清理整治,消除安全隐患。莘县水利局收到检察建议后,立即对涵洞进行清理。但没想到的是,涵洞中竟然有一位流浪老人,老人对清理涵洞中树枝的行为非常排斥,并进行阻拦,致使清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。 “这里住人可不行,不光有行洪隐患,也容易发生火灾,风餐露宿的老人身体也受不住啊!”考虑到这些,检察院和水利局立即协调了公安局和民政局,将老人劝往救助站。 “大爷,您叫什么名字?哪里人啊?”在救助站里,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,老人时而情绪激动,时而支支吾吾,一直无法清晰的表达。经过工作人员耐心的询问,终于了解到老人姓李,是河南省鹿邑县人,已经年近七旬,二十多年前离开家后一直在外流浪,最近刚刚找到这处涵洞栖身。 莘县民政部门与鹿邑县民政部门主动联系,公安局对老人进行照片比对,终于确认老人的家在河南省鹿邑县一处偏远的农村。随后,工作人员联系上了老人在广东、湖北的儿女。这才知道,老人因患有精神二级残疾走失,多年来家人一直在寻找。 “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人,家也没回,我们都以为父亲不在了。”得知父亲的消息后,老人的子女难掩激动。在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老人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与此同时,在清理并归还了老人的个人物品后,水利局也组织人员对郑庄大桥涵洞进行了彻底清理,确保排除安全隐患。 闪电新闻记者左新新聊城报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144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