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77340799810666638&wfr=spider&for=pc 夏粮量增质优价格窄幅波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若凡 随着新小麦陆续上市,一年一度的夏粮收购拉开帷幕。近期小麦价格走势如何?6月3日,记者采访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研究预测部部长申洪源。 新麦好又多市场“抢粮”变“挑粮” “今年市场对于已收获并上市地区的小麦数量和品质的一致评价是‘产量增加,质量提高’。”申洪源介绍,5月中旬湖北地区小麦一上市,就遭遇加工企业及贸易商抢购,容重在克/升(三级)的烘干小麦价格从最初1.05元/斤在2天内被抬高到1.09元/斤。到5月下旬,湖北北部、河南南部小麦陆续收割上市,华北地区的部分加工企业对新小麦的挂牌收购价甚至提高到1.17元/斤—1.19元/斤。 随着收获面积的快速扩大,新麦上市量显著增多,企业的采购价格也随行就市缓步下调。由于今年小麦成熟及收获期各主产区未出现显著降雨,新小麦除了产量好于上年外,还表现出容重普遍较上年提高一个等级、毒素显著下降等两个主要特征。由此,企业的收购标准也相应提高至二等以上。截至发稿时,河南中部及南部企业的挂牌收购价格多在1.10元/斤—1.12元/斤,河南北部地区企业的挂牌收购价格在1.12元/斤—1.14元/斤,容重标准多在克/升(一级至二级之间),实际支付价格根据实际到货质量相应增减。 从新麦上市以来的价格走势来看,从最初的“抬价抢粮”到现今的“降价挑粮”,体现出市场中各级参与主体心态的变化。申洪源说: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三,一是当前市场上不仅有新上市的小麦,还有国家投放的托市小麦,加工企业不用担心采购短缺;二是由于宏观形势筑底运行,终端消费无论是面粉还是麸皮,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或维持低迷态势,这将制约企业扩大库存水平的积极性;三是常时常量投放的托市小麦底价只有1.元/斤,加上出库费用和短途运输费,也仅在1.17元/斤左右,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未来小麦行情的上行空间。” 6月4日,永城市演集镇农民在清理地头歪倒的小麦,方便机械化作业。郭北晨摄 加工企业利好多农民增收在望 虽然今年小麦价格缺乏大幅上涨条件,但也不会出现显著下跌。今年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定为1.12元/斤(三等),从目前来看,已有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接近或达到启动托市收购的标准。随着新小麦上市数量的进一步增多,河南及其他几个相邻省份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极大。而托市收购一旦启动,小麦价格下行的空间将被封死。 在“顶有托市投放、底有托市收购”的市场背景下,留给贸易企业操作的空间并不大,对于加工企业,采购渠道更加多样化。预计三季度河南省三等小麦价格或在1.12元/斤—1.18元/斤区间内窄幅波动。 对于种粮农户来说,今年的小麦收成和质量迎来恢复性提升,从而带动亩均收益显著增长。综合市场调研情况初步测算,预计年河南地区种粮农户的小麦亩均毛收入或在元左右,扣除种植投入后,在不计算土地和用工成本的情况下,亩均收益或在元左右,较年提高约元。 申洪源建议,农民朋友在留存一定数量自用口粮之外,应根据所处地区的周边形势择机出手所收小麦,切勿赌市场;特别是对于不具备完善仓储条件的农户,及时按照市场价格卖出,不仅能够尽早锁定收益,还可以避免因不当存粮或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。 6月3日,濮阳市开发区胡村乡的农民手捧麦子,露出喜悦的笑容。高崟人谷令彬摄 种地也能“种”出名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红涛王昺南 进入六月,地跨西华、扶沟两县的黄泛区农场10万多亩小麦进入成熟期,数百台收割机开足马力,在金色麦浪中穿行。夕阳西下,收割、装车、晒粮、除杂……这幅抢收小麦颗粒归仓的场面,宛如浓墨重彩的油画。 “下午收割俺种的小麦,看收成亩产要超过斤,今年丰收啦!”6月3日,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开始大面积收割,32岁的南方佳说起收成,话语中带着爽朗的笑声。 在农场长大的南方佳,从记事起,父亲南满长就在农场承包经营土地,从最初的几十亩直到多亩。仅仅靠种地,南满长就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吃穿不愁、有滋有味。9年,由于种地多、产量高,南满长还被奖励一辆东方红拖拉机。 “种地也能‘种’出名堂!”在父亲的影响下,年南方佳接过承包经营土地的“接力棒”,“起点”就是亩,到现在已经超过亩。她种植小麦、玉米、大豆,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。 “这是‘泛麦8号’,全都是种子麦。你看籽粒饱满,已经完全成熟。”看着收好的小麦,南方佳对记者说,这些小麦不进家门直接晾晒,检验合格后入库结算。 如此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全部作为种子,怎样保障种粮的质量?正在记者追问时,赶来查看麦收的农场党委书记宋根川道出了原委,农场土地集中,适宜集中管理、标准化生产,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“六统一”生产管理办法,即统一品种布局、统一整地播种、统一配方施肥、统一病虫害防治、统一田间检验、统一机械收获。与之配套的还有“统一供应农药化肥生产资料、统一免费土壤化验和配方施肥指导、统一免费职工技术培训、统一对合格种子进行加价回收等”辅助措施。 不仅仅是九分场,记者获悉,黄泛区农场的10万多亩小麦全部是种子小麦,这里是全省最大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。宋根川说,黄泛区农场是我省最大的国有农场,采取集约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生产,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,增加职工收益,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。 “有农场做‘依靠’,种多亩地也很轻松,种好地就能过上小康生活。”心直口快的南方佳,对未来生活满怀希望。 6月4日,鹿邑县穆店乡大孙庄村村民在地里收麦。胡洪涛摄 高温“联播”何以解渴? 专家建议:播种后出苗困难地区要浇“蒙头水”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若凡 6月4日,记者从省气象台获悉,我省大部地区有中度到重度干旱,对夏播不利。省农业气象专家建议,小麦已收获地区要抓住5日至6日降水的有利时机,抓紧时间播种秋作物。播种后因旱出苗困难地区,建议浇灌“蒙头水”。 我省除北部及西部、东部部分地区冬小麦处于灌浆后期外,其他大部地区小麦已进入成熟期。根据最新天气预报,预计未来三天我省南部地区夏收气象等级为不适宜,东部、西部及中部地区夏收气象等级为适宜;其他地区夏收气象等级均为较适宜。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,目前,我省小麦已开始收获地区0cm—30cm土壤墒情较差,大部地区有中度到重度干旱,对夏播不利。5日—6日全省以小到中阵雨、雷阵雨为主,夏种气象等级全省大部为不适宜;但降水能初步缓解南部、西南部及中部、西部局部旱情,因此7日南阳、信阳、驻马店夏种气象等级大部为适宜;平顶山、漯河、周口夏种气象等级大部为较适宜。全省北部及三门峡和开封地区尚未进入适宜播种期。 省农业气象专家建议,信阳、驻马店、漯河、周口、平顶山等正在收获地区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尽快抢收,确保颗粒归仓。同时,已收获地区要抓住这次降水带来的有利时机,抓紧时间播种秋作物;墒情较差地区应做好抗旱播种工作,因旱出苗困难地区,建议浇灌“蒙头水”,以免贻误农时。 》麦收纵贯线 小麦抢收忙大地奏欢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昺南刘红涛 6月4日,星期二,晴。 “5日夜里至6日有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局部伴有雷暴大风、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,易造成小麦倒伏,对小麦收割将产生不利影响……”6月4日,气象部门的一则消息,发送到了永城市每个农机手的手机上。 在永城市演集镇朱坑村的麦田里,农机手侯言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。升降割台、翻转卸粮……半个小时后,2亩多小麦收割完毕,记者看到,收获的小麦色泽金黄、籽粒饱满。 图为作业中的农机手侯言。郭北晨摄 “六月的天,小孩儿的脸,马上要有雨了,农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看这两天了。”侯言说,收麦抢的就是时间,忙时歇人不歇机,收割机一天到晚连轴转,农机手轮流上岗。 侯言认为,抢收是个体力活,更是个技术活。在他看来,从收割机的转弯半径、割台高低、路线规划中,都能抢出时间。 从早上8点开始,侯言和他的收割机已经在麦地里工作了十多个小时。骄阳似火,麦地里温度超过40摄氏度,又闷又热,机器被太阳烤得烫手,豆大的汗珠不时从他黑红的脸上滚落。趁着卸粮的间隙, 侯言打开驾驶室的窗户透了透气,两口喝完了一瓶矿泉水。 永城市农机推广站党支部书记刘宏光介绍,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小麦收割机最近几年增加得很快,每年在永城市作业的收割机能稳定在台左右。此外,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强降水天气,今年该市的麦收比往年提前2天开始,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抢收任务。 烈日当空,一台台轮式、履带式收割机咆哮着在麦田里驰骋,田野上演奏出丰收的乐章。对农机手来说,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。而现代化的小麦收割机、秸秆打捆机、免耕播种机等新型高效机械的应用,也正在压缩着人们记忆中的“三夏时间”。 作别朱坑村,阵阵晚风裹着麦香扑面而来,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。 6月3日,宝丰县赵庄镇党员干部和环保人士、秸秆禁烧巡查员在田间巡查。王双正摄 》央媒看河南 “互联网+农业”让麦收更高效 时下,河南万亩小麦正陆续收获,中原麦区“三夏”生产热闹繁忙。在河南洛阳市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,2万多台农机被接入了互联网平台,农机跨区作业的轨迹、机收面积和农机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。 “我们开发的管理平台,可以通过安装在农机上的北斗星远程控制器,将分散在各地的农机连接到网络系统平台上,从而进行实时监测、统一调度、协调管理,实现农机智能化升级。”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。 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是河南近年来推进“互联网+农业”,服务“三夏”生产的缩影。跨区机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创举。尽管联合收割机总量充足,但在过去,受调度指挥难、信息不畅、在途时间长等因素影响,部分地区在高峰时段仍存在缺机的现象。 50岁的“麦客”刘成钦是河南鹿邑县人,今年是她与丈夫跨区收麦的第13个年头。每年麦收前,刘成钦会给各地的亲戚朋友、“老主顾”挨个打电话。小麦熟得如何,收割价格高低,哪里麦多机少,摸清情况后,再拟定行进路线,约定收割时间和大致的亩数。 追着小麦成熟的轨迹,刘成钦一路向北,从豫南起步,经河南进入山东,一直收到天津一带,历时1个月左右。这几年,刘成钦跨区作业的收入缩水了不少。 “前些年,一台收割机收麦赚四五万元,现在只有一两万元。”刘成钦说,现在农机多了,麦收市场竞争激烈,如果能做到科学调度,让供需匹配,我们就可少跑冤枉路多赚钱。 6月4日,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小麦主产区陆续开机收割。谭豫增摄 如今,随着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发展,河南部分地区借助信息化手段,科学调度农机作业,使供需有效对接,正让刘成钦的期望变成现实。 河南许昌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服务“三夏”生产,近年来许昌开发了“智慧农机”测亩计产系统,建设了许昌“智慧农机”信息平台,为全市2台联合收割机安装了“智慧农机”终端,具备定位导航、联动呼叫、智能测亩等功能,减少了“麦客”跨区作业在途时间,作业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时在终端和平台显示,有效减少人工投入。 许昌县红伟农机合作社的台收割机安装了“智慧农机”终端。理事长李红伟说:“终端非常好使,1台收割机比以前少雇1个人,1季最少节省开支元。因为不用量地,收割机干的活更多,可增收元,算下来1台收割机多收入元没问题。” “三夏”生产期间,许昌农机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机收动态开展24小时监测,在县与县、乡与乡之间对作业机械开展余缺调剂,引导机手合理确定转移路线,有效应对了高峰期局部缺机难题,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jg/pgjg/2559.html |